仿生設計
biomimetic design
定義:基于仿生學原理的設計方法。
學科:機械工程_機械設計與制圖_機械設計_機械仿生學
相關詞:仿生制造 仿生學 機械仿生學
2024年12月22日,2024年烏魯木齊市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在該市第二十中學舉行。參賽學生被現(xiàn)場一款仿生人形機器人所吸引。中新社記者 劉新 攝
【延伸閱讀】
仿生設計,也稱設計仿生學,是在仿生學和設計學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它以自然界中各種生物獨特的形、色、音、功能、結構、算法等作為研究對象,有選擇地將這些生物的外在形態(tài)特征和內(nèi)在功能結構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模擬和應用,為設計提供新的思想、原理、方法和途徑。
按仿生對象不同,仿生設計可分為:
1.形態(tài)仿生:模仿生物的外部形態(tài),如鋸子、蝴蝶、椅子等;
2.結構仿生:模仿生物的內(nèi)部結構,如蜂窩結構、關節(jié)結構等;
3.功能仿生:模仿生物的功能原理,如雷達、聲吶等;
4.色彩仿生:模仿生物的色彩特征,用于產(chǎn)品設計的視覺效果;
5.肌理仿生:模仿生物表面的肌理和質感,傳達獨特的審美體驗與效果。
按抽象程度不同,仿生設計可分為具象仿生和抽象仿生。前者直接模仿生物的外在特征,追求高度相似性;后者通過提煉和概括生物乃至日月山川等非生物的特征,形成抽象的設計元素。
仿生設計涉及生物學、物理學、材料學、電子學、工程學、心理學、色彩學、美學等,具有學科的綜合交叉性。此外,它還具有如下特點:
1.藝術科學性:這是設計學與仿生學的基本特性;
2.商業(yè)性:仿生設計為設計服務,為消費者服務;
3.可逆性:仿生設計作品都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設計的原型;
4.無限性:只要潛心研究,自然界中仿生設計的原型可以說是無限的。
仿生設計作為人類社會生產(chǎn)活動與自然界的契合點,使人類社會與自然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正逐漸成為設計發(fā)展中新的亮點。未來,它將朝著技術融合、市場拓展、可持續(xù)發(fā)展、智慧化和新材料開發(fā)等方向發(fā)展。
責任編輯:張鵬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