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看到一篇文章,稱國家出臺越來越多的惠農政策,但一些農民卻不太了解,部分源于政策在自上而下宣講傳達過程中缺乏比較充分的信息溝通,影響了農民的認識理解。這一現(xiàn)象也引發(fā)筆者思考,進村宣講,怎樣說農民才愛聽?
隨著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深入實施,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發(fā)揮其主體作用建設好鄉(xiāng)村,成為一個重大課題,而做好政策宣講是其中的重要一環(huán)。面向農民的宣講有著特殊性,農民群眾接收政策信息的效果受文化素養(yǎng)、喜好方式以及所處地域環(huán)境、村莊發(fā)展水平等多重因素影響,因此不能簡單把在城市宣講的那一套搬到農村,須下大功夫。
首先要會說農民的話。農民的語言非常生動,比如我們常聽到的農諺、俗語等,往往既朗朗上口又飽含生活的智慧。政策宣講首先是語言的溝通交流,如果不能將文縐縐的文件語言“翻譯”成農民語言,把理論話變成家常話、用大白話講清大道理,那么宣講的人再怎么“滔滔不絕”,聽講的人估計也只會“一臉茫然”,喪失了深入了解政策的興趣。習近平總書記和群眾說話就總是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比如“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這些話樸實直白、言簡意賅,讓群眾“秒懂”,給我們樹立了最好的榜樣。
要結合一時一地的實際情況?!霸掜毻ㄋ追絺鬟h,語必關風始動人”,宣講政策要結合當?shù)氐娘L俗人情,站在農民的視角,弄清楚他們關心什么、需要什么。毛澤東同志曾回憶他在“抗大”講黨課時的情形:“不能照書本去講,那樣講,聽的人要打瞌睡。自己做準備,結合實際講,總結革命經(jīng)驗,聽的人就有勁頭了?!闭呶募m然看上去很宏大,但往內里挖掘其實講的就是老百姓的身邊事,就是人們的煙火生活。把政策講活,就得將政策生活化、具體化,找到農民關心的問題和政策的結合點,多講講農民聽得懂的身邊故事。比如,講產業(yè)振興,就可以結合村里正在發(fā)展的產業(yè)說起,邀請產業(yè)致富帶頭人現(xiàn)身說法,其成效遠勝過板起臉來照本宣科。
還要設身處地與農民共情。把政策講到農民心坎里,要設身處地與農民共情,說掏心窩子的話。電視劇《山海情》里有個片段令筆者印象深刻:基層干部馬得福領命回到家鄉(xiāng)涌泉村動員整村搬遷,面對鄉(xiāng)親們普遍的不理解、不支持,馬得福在村口“大喇叭”里坦露心跡。他從村里李、馬兩個姓氏的起源說起,講明涌泉村也是他的根,搬出去不是為了斷根,而是把根移到更肥沃的地方,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得到更多教育、醫(yī)療和就業(yè)的機會?!叭擞袃深^根,一頭在老先人手里,一頭就在我們后人手里。我們后人到哪兒了,哪兒也就能再扎根!”這段“告白”字字動人,解開了村民的思想疙瘩。到農村宣講,官話、空話、套話是沒有市場的,只有心里裝著農民,想農民所想、解農民所問,鄉(xiāng)親們才會把你當自己人,愿意聽你說話,也聽得進心里。
功夫在詩外,用什么形式宣講也大有學問。有的地方為了提高效率,把農民集中組織到村委會的會議室或者大廣場上,干部講,農民聽。這樣也不是不行,但如果老是用這種方式,就需要多問自己幾個問題了。宣講的時間是否占用了農時?選擇的地點對于農民來說是否足夠方便?農民是否真心喜歡、聽得進去?當前,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應用,尤其是農村居民上網(wǎng)率的大幅提高,很多農民從短視頻、社交平臺等渠道了解黨和國家“三農”政策。但短視頻制作門檻低,個別自媒體以吸引流量為目的,有些說法不符合實際情況,容易誤導農民?;ヂ?lián)網(wǎng)是把“雙刃劍”,用不好,可能會是不實信息滋生蔓延的溫床,但用得好,也將是進行正面宣傳引導的利器。開展新時代的理論政策宣講,迫切需要針對鄉(xiāng)村輿論場的新特點,正向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的信息傳播功能,將“硬核”政策與地方特色的戲曲、歌舞等結合,編排成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用好短視頻等各類渠道針對性地強化引導。
進村宣講政策,說好話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能力。把接地氣、冒熱氣、動真情的話說到農民心尖上,我們的惠農好政策才能更順暢地抵達基層、深入人心。
責任編輯:張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