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麥基層供銷合作社揭牌當天,吸引了不少當地的村民前來。
盛夏時節(jié),雨不停地下,馬路上卻是行人不絕,其中有村民也有游客,只是大家都穿著厚厚的冬衣。這是西藏自治區(qū)隆子縣玉麥鄉(xiāng)玉麥村的一幅夏日場景。
“今年7月,玉麥村平均每天都能接待50多位游客。”玉麥鄉(xiāng)駐地玉麥村黨支部書記巴桑次仁說。
由于海拔落差大,這里“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景色美不勝收,物產也格外豐富。高原草甸上是滿山牛羊,原始森林里有修竹茂木。“綠水青山就是村民們的金山銀山。加上國家發(fā)放的邊民補助和聘用村民擔任護林員發(fā)放的工資,現在玉麥鄉(xiāng)人均收入已超過6萬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小康村。”巴桑次仁高興地說。
然而,僅在10余年前,這個群山環(huán)抱的邊境鄉(xiāng)還是略顯荒涼的貧困鄉(xiāng)村。巴桑次仁清晰地記得,直到2007年,自己被選派到玉麥做鄉(xiāng)村教師時,這里只有7戶人家,僅有5名學生,鄉(xiāng)政府的一間土房就是他們的教室。更早之前,上世紀90年代初,全鄉(xiāng)只有1戶3人。
氣候和道路條件是制約玉麥發(fā)展的最大阻礙。每年11月到來年5月,這里都被大雪封山。以前道路條件差,住在這里的百姓幾乎要過半年與世隔絕的生活。在沒有公路的日子里,玉麥人外出不僅需要穿越沼澤遍地的原始森林,還要翻越海拔5000米的雪山,再走過陡峭的山谷,才能接觸到外面的世界。靠畜牧為生的鄉(xiāng)民們,只能用馬或牦牛把辛苦得來的酥油、奶渣馱到山外交易。統(tǒng)計顯示,1994年,玉麥鄉(xiāng)人均年收入僅700多元。
曾經一批批來過玉麥的人,因為忍受不了大雪封山后的寂寞,又一批批地遷了出去。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卓嘎、央宗姐妹和她們的父親卻幾十年如一日,以牧代巡,守護著玉麥。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專門給卓嘎和央宗姐妹回信,充分肯定他們父女兩代人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守護著祖國的領土,并勉勵大家共同努力,把玉麥這個曾經的“三人鄉(xiāng)”建成幸福、美麗的“小康鄉(xiāng)”??倳浀幕匦艠O大地鼓舞了邊境農牧民守邊固邊的決心和興邊富邊的信心。
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2017年,玉麥通往外界的公路經過升級改造全線貫通。去年,這里又配備了清雪車,“大雪封山”已成為玉麥一去不復返的歷史。
有了路,就有了物暢其流的通道。村民們的畜牧產品能夠更好地賣出去,外面的各種物資也能及時送到玉麥,村民們的生活一天一個樣。如今,玉麥鄉(xiāng)水電、通訊、醫(yī)療、休閑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村民也增至67戶234人。
2019年,玉麥又建成了溫室蔬菜大棚,村民們從此吃上當地種植的新鮮蔬菜。隨著外來人口增加,用微信和支付寶付款的方式在玉麥也流行了起來。
要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就要做好產業(yè)。如何組織這個全國人口最少的鄉(xiāng)村發(fā)展產業(yè),玉麥人想到了供銷合作社。今年7月30日,在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的支持下,玉麥鄉(xiāng)正式掛牌成立基層供銷合作社,巴桑次仁也被村民社員們選舉為第一任供銷合作社主任。
“大家干的事情都差不多,放牧、擠牛奶、做奶渣等等,農牧民入股成立供銷合作社后,就可以分工做不同的工作。”巴桑次仁說,現在這些活少數幾個人就能完成,節(jié)省下來的勞動力可以組織他們生產藏香,發(fā)展旅游業(yè)、竹編業(yè)等。
現在,玉麥供銷合作社正在一邊發(fā)展生產,一邊對接遍布全國的供銷合作社流通網絡,把玉麥的特色產品賣到全國,打造出玉麥的品牌,迎接更加美好的小康生活!
中華合作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