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科普博覽 ? 人文歷史 ? 正文

故宮故事——故宮博物院和她的古今事中外情

發(fā)布日期:2023-02-15??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李舫 賴睿 鄒雅婷??瀏覽次數(shù):1288
放大字體??縮小字體
核心提示:圖為故宮內(nèi)金水河與午門。明代《徐顯卿宦跡圖·皇極侍班》(局部),描繪了紫禁城皇極殿(清代后稱為太和殿)的歷史風貌。故宮博物院兒童音樂劇《甪端》海報?!岸匦泄蔬h:故宮敦煌特展”上展出的鋼方響。新年鐘聲即將敲響前的傍晚,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參加了一年一度的故宮封門儀式。伴隨著宮門關閉,他感慨:“在北京工作的又一個年頭即將開始了?!?019年4


圖為故宮內(nèi)金水河與午門。

明代《徐顯卿宦跡圖·皇極侍班》(局部),描繪了紫禁城皇極殿(清代后稱為太和殿)的歷史風貌。

故宮博物院兒童音樂劇《甪端》海報。

“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上展出的鋼方響。

新年鐘聲即將敲響前的傍晚,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參加了一年一度的故宮封門儀式。伴隨著宮門關閉,他感慨:“在北京工作的又一個年頭即將開始了?!?/p>

2019年4月,王旭東卸任敦煌研究院院長,履新故宮博物院院長。如今,無論他走到哪里,心里總是念著故宮。

從“敦煌”到“故宮”,對于駐守大漠28年的王旭東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在他看來,故宮與西北大漠中的敦煌大有不同,“莫高窟是因為民眾的宗教信仰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故宮的營建體現(xiàn)了國家意志、家國情懷,其豐富的收藏也來自國家力量的推動?!?/p>

建筑之宏大,藏品之雄富,典籍之浩瀚……故宮令全世界為之向往。

斗轉星移,山河變遷。紫禁城攜著歷史煙云,一路走到今天。誠如敞開的宮門,故宮把自己的故事層層鋪開,等待著世人的解讀。

丹宸永固,六百年宮城巍峨

今天的故宮,與明永樂時期所建宮殿規(guī)模相當。這座世界現(xiàn)存最大的古代皇宮建筑群,在6個多世紀前的營建,凝聚了無數(shù)中國人的智慧和汗水。

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下詔“建北京宮殿”。一場浩大的工程自此拉開序幕。朝廷官員們被派至全國各地,負責采木、鑿石、燒磚、運送物料等艱巨而龐雜的營建準備工作。

建造大殿所需的楠木,生長在川貴湖廣地區(qū)的高山深谷里。那里山勢險峻,時常有虎豹狼蛇出沒。采木工“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很多人丟了性命。這些巨大的木材,通過水路從南向北,運抵北京。

采運石料同樣艱辛。保和殿后面,有一塊故宮里最大的丹陛石,據(jù)說采自北京房山。這塊重達200余噸的巨石,且不論開采之艱,僅運送就征調(diào)了兩萬民工和一千多頭騾子,用時整整28天。

10余年間,北京城到處是熱鬧的建設場景。今天北京的琉璃廠、臺基廠等地,都是因當時加工建材而得名。

參與肇建紫禁城的,除了少數(shù)記錄在冊的官員,主要是多達百萬的勞動人民。他們之中,有工匠,也有從各地征調(diào)的民工、衛(wèi)軍。這些默默無名的人,造就了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的典范。他們運用的修建手藝,被后人概括為“八大作”,即木作、瓦作、石作、扎材作、土作、油漆作、彩畫作、糊裱作,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1420年,紫禁城終于落成。整個宮殿建筑群坐落在北京中心地帶,集百工之大成,空間布局參照《周禮·考工記》中的營建原則,體現(xiàn)著中國人的傳統(tǒng)禮制思想。

紫禁城的命運,從此與國運和時局緊密交織在一起。中國歷史上的諸多精彩故事在這里上演。

故宮博物院2020年舉辦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上,有幾張尺寸不大、老舊泛黃的游覽券,那是故宮博物院前身——古物陳列所的參觀憑證。

1912年,清代最后一位皇帝溥儀退位。在時任北洋政府內(nèi)務總長朱啟鈐的主導下,承德避暑山莊和沈陽故宮兩地所藏文物運至北京紫禁城陳列展覽,外朝部分區(qū)域一并對外開放。1914年,古物陳列所成立,紫禁城初次向民眾敞開大門。1925年,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邁出了從“宮”到“院”的第一步。直到1948年,古物陳列所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并入故宮博物院。

1924年冬,溥儀出宮后,由一批專家學者組成的清室善后委員會進入紫禁城內(nèi)廷區(qū)域,清點查驗宮中物品。清室善后委員會中有一位來自北京大學歷史系的學生——年僅17歲的單士元。他回憶初次進宮的情景:“時正隆冬季節(jié)……步入冷宮,寒氣襲人,又無爐火,兩足站地三至四小時痛如刀刺?!鼻妩c工作就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緊張有序地進行著。清點工作進行的同時,成立博物院的計劃也提上了議程。

1925年10月10日,神武門前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城門上懸掛的一塊寫有“故宮博物院”的匾額,昭示了故宮博物院的成立。這一天,超過兩萬名民眾涌進故宮,爭相參觀昔日神秘的皇家宮殿。從此,數(shù)百年來的禁地正式對外開放,成為集保護、研究、展示、教育于一體的文化機構。

然而,成立不久的故宮,就面臨戰(zhàn)火的侵襲。在20世紀的動蕩歲月里,一批批仁人志士前仆后繼,盡心竭力守護中華文脈,保護故宮及其藏品免受戰(zhàn)火之災。他們是提出《完整故宮保管計劃》的易培基,是與軍閥政府據(jù)理力爭的陳垣,是護送故宮文物一路西遷的馬衡,還有李煜瀛、莊蘊寬、沈兼士、吳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新一代故宮人接過前輩的接力棒,故宮得到更加科學、規(guī)范的保護。1961年,故宮進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987年,故宮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成為全人類的瑰寶。2002年,故宮古建筑整體維修保護工程啟動,這是近百年來進行的最大規(guī)模維修,被稱為“世紀大修”。這次大修持續(xù)了18年,至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年時完工。

歷經(jīng)600年風雨,壯美的紫禁城依然巍峨矗立。

和合共生,五千載文明流淌

故宮不僅是明清兩朝的皇家宮殿,更是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載體和集大成者,這是王旭東來到故宮后最大的感受?!斑^去我們對故宮的印象是皇家禁苑,可當你真正走進這里,就能感覺到它的廣博宏大,感受到中華五千年文明在這里傳承、流淌?!蓖跣駯|說,“故宮的歷史絕不僅是600年,它是一代又一代文化的厚重積淀,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明成果的交融薈萃?!?/p>

2021年5月1日,歷經(jīng)兩年閉館改陳,故宮陶瓷館在武英殿對觀眾重新開放。展品數(shù)量增加了一倍多,展示形式亦有所創(chuàng)新,將中國陶瓷源遠流長的發(fā)展史生動呈現(xiàn)在眼前。從距今約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陶器,到3000多年前夏、商之際的原始瓷,再到東漢時期燒制出真正意義上的瓷器,此后青瓷、黑瓷、白瓷、五光十色的顏色釉瓷和繽紛絢麗的釉下彩、釉上彩瓷等層出不窮。不論是“南青北白唐三彩”,還是官、汝、哥、定、鈞“五大名窯”,乃至巧奪天工的像生瓷和鏤雕瓷,都在館內(nèi)有極具代表性的佳作展示,讓人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國陶瓷文化魅力。

清乾隆時期景德鎮(zhèn)御窯廠燒造的各種釉彩大瓶,器身上下裝飾的釉、彩達15種之多,既有傳承古韻的仿哥釉、仿汝釉、仿官釉,又有創(chuàng)新燒制的琺瑯彩、粉彩等,高溫釉與低溫釉、釉上彩與釉下彩融于一身,集中體現(xiàn)了當時高超的制瓷技藝,被譽為“瓷母”。在這件流光溢彩的瓷瓶上,不僅能看到乾隆盛世的繁榮氣象,更能看到數(shù)千年來中華民族匠心與智慧的傳承。

2021年9月,“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亮相午門展廳,這是故宮與敦煌莫高窟兩大世界文化遺產(chǎn)時隔70年的再聚首。1951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曾在故宮午門舉辦展覽。70年后,敦煌瑰寶再次走進故宮,與故宮的恢宏建筑、璀璨文物交相輝映,體現(xiàn)了中華文明偉大的融合力、創(chuàng)造力和生命力。

“敦煌壁畫中描繪的很多東西,在故宮都能找到相應的文物,這充分說明中華文化是一脈相承的?!蓖跣駯|說。

方響是一種宮廷打擊樂器,最早出現(xiàn)于南北朝時期,流行于隋唐,明清時仍用于宮廷雅樂中。專家在敦煌壁畫里看到的大量有關方響的圖像,在故宮有實物收藏,不光是形狀,還有演奏方式,壁畫上呈現(xiàn)的都與故宮所藏的方響實物如出一轍。沿著悠遠的絲綢之路,方響從西域傳入中國,逐漸融入中原音樂文化,成為宮廷雅樂的一部分,一直流傳下來。正是這種兼容并蓄、博采眾長,讓中華文明始終保持著勃勃生機。

從紅山玉龍到良渚玉琮,從商代刻辭卜甲到春秋鼎簋,從漢代銅鏡到唐代織錦,從元代外銷瓷到清代琺瑯器……在2022年9月開幕的“和合共生——故宮·國博藏文物聯(lián)展”上,品類多樣的文物,令人對故宮館藏之豐厚驚嘆萬分。

王旭東說,故宮186萬余件藏品中,既有歷代皇家的收藏承襲,也有清宮從民間征集的珍品,還有宮廷制作的禮儀和生活用品、大量的君臣作品以及明清編撰書籍和明清檔案。這些藏品包羅萬象,匯集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

除了壯美的建筑和海量珍貴文物,故宮博物院還保存著一系列獨特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擁有“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北京故宮)”“古字畫裝裱修復技藝”“古書畫臨摹復制技藝”“青銅器修復及復制技藝”“古代鐘表修復技藝”“宮廷傳統(tǒng)囊匣制作技藝”6項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

近一個世紀以來,一代代故宮人秉持工匠精神,用心做好故宮文物保護修復,這些富有價值的傳統(tǒng)工藝在不斷的實踐運用中也得到了活態(tài)傳承。

沐浴五千載文明光輝,古老的紫禁城更加自信從容、豪邁莊嚴。

四海雅集,新時代勃發(fā)生機

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橋梁。

今天的故宮,可知可感,可親可近,不僅深厚,還很鮮活,不僅宏大,還很輕盈。新時代10余年來,故宮用更多的“打開方式”把歷史帶到當下,不斷給今天的人們帶來驚喜。

2月5日元宵節(jié)當晚,國家大劇院戲劇場內(nèi)座無虛席。兒童音樂劇《甪端》正在上演。甪端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獨角神獸,常伴明君左右,通曉四方語言。該劇以故宮所藏明萬歷年間的掐絲琺瑯甪端香薰為原型,講述了甪端和他的文物家族成員之間一系列有趣又感人的故事。

一件文物就是一段歷史。故宮海量的珍貴文物,蘊藏著數(shù)不清的故事。然而要把歷史故事轉譯成今天人們喜聞樂見的作品,并不是簡單復制,還需要在文物歷史、文化內(nèi)涵和設計元素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轉化。

故宮選擇了“借力”,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合作,共同書寫故宮故事。

《甪端》是故宮博物院與藝瑞奇國際文化聯(lián)合出品的首部原創(chuàng)兒童音樂劇,卻不是故宮第一次嘗試舞臺作品。2021年,故宮博物院與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人民網(wǎng)共同推出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以舞蹈展現(xiàn)北宋畫家王希孟傳世名作《千里江山圖》,在全國引發(fā)“青綠熱”,至今仍一票難求。目前,故宮正與中央民族樂團、環(huán)球音樂積極謀劃,邀請世界各國藝術家走進故宮,創(chuàng)作“故宮之聲”,用音樂演繹故宮故事。

與此同時,更多館藏文物通過不同形式與大眾見面。

數(shù)字化展示就是其中一個方面。2015年1月上線的“故宮名畫記”,如今已收錄名作1000余件。展子虔的《游春圖》、韓滉的《五牛圖》、趙孟頫的《秋郊飲馬圖》等傳世珍品,都可以數(shù)倍放大,使細節(jié)清晰可見。除此之外,還有“全景故宮”“數(shù)字多寶閣”等展示平臺,“故宮博物院”小程序、“每日故宮”應用程序等,在網(wǎng)上營建出一個浩瀚的“數(shù)字故宮”。目前,故宮已累計完成85萬件文物的基礎影像采集。這項工作還將以每年大約采集7萬到7.5萬件的速度持續(xù)下去。

紫禁城自誕生以來,一直呈現(xiàn)出多元文化融合的景象。這里的建筑、藏品,都深刻記錄了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交融碰撞。今天,人們同樣相信,文明的交流互鑒將為故宮寫下新的精彩。

2022年7月3日,位于香港西九文化區(qū)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這座屹立在維港之濱、形似方鼎的金色巨型建筑,以融匯古今、結合中西的方式詮釋故宮文化,甫一開放,便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被譽為“有望成為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文化新地標”。

2022年9月,“萬方雅韻——駐華外交官故宮音樂交流會”在故宮舉行。來自瑞典、委內(nèi)瑞拉、阿根廷、日本等國的外交官,與中央民族樂團演奏家、故宮博物院員工同臺獻藝,以樂會友,其樂融融。活動的新穎形式讓外交官們嘖嘖稱奇,他們充分感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蘊含的藝術魅力,高度評價活動的意義非凡。自2012年起,故宮博物院每年都組織駐華外交官來院開展參觀交流活動,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把海外文物“請進來”,讓故宮文物“走出去”。故宮積極搭建交流平臺,通過多元合作,深化文明互鑒:

——“穆穆之儀:來自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的俄羅斯宮廷典禮展”,帶領中國觀眾走進氣勢恢宏的克里姆林宮宮廷盛典;

——“傳心之美——梵蒂岡博物館藏中國文物展”的精美展品,印證了中梵之間歷史文化的交融與交流。

2023年新年伊始,各種國際交流大展已經(jīng)在謀劃中:故宮博物院與巴基斯坦國家遺產(chǎn)與文化署考古與博物館局合作的犍陀羅藝術展,即將在故宮拉開帷幕。與奧地利、意大利、法國、阿富汗、伊朗等國相關機構策劃的展覽,緊鑼密鼓提上日程。

文物學、博物學、考古學、藝術史、文明史……各種學術交流此起彼伏,新項目新進展如雨后春筍:

2022年8月,故宮博物院啟動“太和學者計劃”,面向國(境)外招收訪問學者,并選派故宮學者赴國(境)外訪學。今年,第一批“太和學者”即將出發(fā)——來自美國、日本、德國和中國臺灣地區(qū)的4位學者走進故宮;6位故宮學者訪學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越南、美國等國。未來,還會有第二批、第三批更多地區(qū)的學者參與進來。

故宮同樣向國內(nèi)學者敞開懷抱,設置開放課題,邀請學校教師、社科機構學者,從不同視角對故宮進行研究和解讀。這些課題涉及建筑、文物、歷史、哲學、美學、中醫(yī)、教育學、傳播學等多個領域。

與其他文博機構互通有無、共享資源,也是故宮正在探索的一個方向。目前,故宮博物院已經(jīng)與中國國家博物館達成戰(zhàn)略合作,一起推出展覽,未來還將在更多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王旭東曾在敦煌研究院工作28年,那里開放包容的基因深深地影響了他。他還曾到美國和日本訪學,對文化交流有深入的理解。他一直相信,交流就有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就有發(fā)展。

在距離故宮30公里開外的北京西北郊,故宮博物院北院區(qū)項目已經(jīng)破土動工。北院區(qū)建成后,故宮文物的保護與展陳條件將得到大幅提升,大眾對教育、欣賞、知識共享的多樣化需求,也將得到進一步滿足。

2025年,故宮博物院將迎來建院100周年的重要日子。千百年來,故宮心懷“國之大者”,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她的故事講也講不完。故宮,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更屬于我們的子孫萬代。

我們期待,故宮北院區(qū)將在故宮博物院百年華誕之際開門迎客,讓世界看到一個開放博大、雄美瑰偉、歷久彌新的故宮,讓蘊藏中華文脈的珍品萬年永寶,鐫刻長留青史的盛世華章。(記者李舫 賴睿 鄒雅婷 本文圖片均為故宮博物院提供)

責任編輯:李東佳

?
?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違規(guī)舉報 ]? [ 關閉窗口 ]

免責聲明:
本網(wǎng)站部分內(nèi)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yè)機構、網(wǎng)友提供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對站內(nèi)所有資訊的內(nèi)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nèi)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nèi)容。



?
?

?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最新資訊
友情鏈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