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纖維在航天領域的應用十分廣泛。從組分來說,碳纖維是含碳量超過95%的一類纖維的統(tǒng)稱,具有非常高的比模量、比強度。其中,高強碳纖維是指強度高(強度大于4.5吉帕)、模量適中(模量一般在230至310吉帕)的纖維,而高模量碳纖維的含碳量要大于98%,模量至少達到370吉帕,但是強度往往偏低。
如果大家對模量、強度沒有概念,可以這樣理解:相同粗細的一根棍子,兩邊水平固定,中間吊個秤砣,此時棍子中間會下彎,對于相同的秤砣,棍子模量越高,那么棍子下彎的程度越小。強度怎么理解呢?還是這根棍子,中間的秤砣加到了50千克,“啪!”棍子斷了,那么,50千克除以棍子受力的橫截面積就是棍子的強度。
材料強度越高越結實嗎?對于結構材料就沒有那么簡單了。比如一個大廈使用時間長,有些梁柱有損傷,那么大廈的剛度就較差,這里剛度就對應模量。一個結構的剛度如果差了,在相同的外部引發(fā)的振動下,物體的共振頻率就會變低,那么很容易和外部振動源產生共振,產生一定危害。為了提高大廈的剛度,較為簡單的方法就是進行加固,將柱子加粗,提高剛度。
對航天飛行器也是這個道理,為了能讓導彈、火箭、無人機準確穩(wěn)定送達目標,就要保證飛行器在飛行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要求彈翼、彈體不能有明顯的顫動、變形,也就是說“身子骨要硬”。那么,如何解決呢?辦法之一就是把結構做粗大,彈體材料要選高模量、材料厚實的,這樣抗變形能力就強。可是航天器都要求輕巧,這就有矛盾了。這時候就要挑輕巧、結實的材料,比如碳纖維粉末,目前眾多型號用的還都是高強度碳纖維,也就是強度高、模量較低的碳纖維。
但是遇到某些情況,高強度碳纖維就出現(xiàn)了強度有余,模量不足的情況。比如大展弦比機翼、空間飛行器支撐結構,這些飛行器都有一個共同點,結構的長細比很高,飛行過程中受到干擾容易產生振動,當振動的頻率和結構固有頻率接近時,就會產生共振,明顯影響飛行器的穩(wěn)定性。
為了限制共振,就需要把結構的低階固有頻率提高,使得飛行過程中不出現(xiàn)或少出現(xiàn)共振。為了提高固有頻率,就需要提高結構的剛度。因此這些應用對結構剛度有非常高的要求,同時還有苛刻的重量和體積限制。這時候結構設計師就要“請出”高模量碳纖維出場。用了高模量碳纖維,就可以在限定結構重量下,保證強度的同時,提高結構的剛度,讓飛行器更穩(wěn)定。因此我們可以說,正是高模碳纖維賦予了航天飛行器的“錚錚鐵骨”。(作者單位: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06所)
責任編輯:胡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