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yè)資訊 ? 脫貧致富 ? 正文

“擺脫貧困跟吃蜂蜜一樣甜!”——云南藏區(qū)揮別絕對貧困

發(fā)布日期:2020-06-30??瀏覽次數:1361
放大字體??縮小字體
核心提示:50歲的藏族群眾斯那定主童年生活是苦澀的,能吃到幾分錢一顆的水果糖,就是最大的幸福。2019年,他家通過開民宿、賣弦子等收入近10萬元,這在當年可是天文數字。今昔對比,斯那定主感嘆不已。從吃不飽、穿不暖、住不好,到過上安居樂業(yè)的幸福生活,斯那定主生活的變化是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廣大群眾生活變遷的縮影。現在,困
 50歲的藏族群眾斯那定主童年生活是苦澀的,能吃到幾分錢一顆的水果糖,就是最大的幸福。2019年,他家通過開民宿、賣弦子等收入近10萬元,“這在當年可是天文數字。”今昔對比,斯那定主感嘆不已。

 

從吃不飽、穿不暖、住不好,到過上安居樂業(yè)的幸福生活,斯那定主生活的變化是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廣大群眾生活變遷的縮影?,F在,困擾雪域高原的絕對貧困一去不復返,廣大農牧民在黨的政策陽光下,品嘗著脫貧后甘甜的滋味。

 

告別絕對貧困的生活

 

“迪慶”藏語意為“吉祥如意的地方”,融雪山、峽谷、森林、草甸、湖泊等于一體,是世人追尋的“世外桃源”。

 

但與美麗風景相伴的卻是令人哀愁的貧困。迪慶州總人口41萬,少數民族人口占88.3%,是全國“三區(qū)三州”深度貧困地區(qū),是脫貧攻堅的“硬骨頭”。

 

“生活不好,景色再美也沒心情看。”香格里拉市五境鄉(xiāng)84歲的藏族老人此里卓瑪說。幫地主家種地,一雙鞋子干活時掛在肩頭不舍得穿,火塘上的鍋和鐵架是家里最值錢的物件……小時候的情景仍藏在老人的記憶里。“如今住大瓦房,還有大電視,一年賺好幾萬元……”提起現在老人神情激動。

 

斯那定主的家在德欽縣佛山鄉(xiāng)江坡村,與梅里雪山隔江相望。當年,村民能填飽肚子就是最大的愿望,“窮”成為生活的主題。斯那定主說,隨著國家加大幫扶力度,尤其是精準扶貧以來,大家的生活變化明顯。

 

這是云南省德欽縣佛山鄉(xiāng)江坡村說打村一景(5月2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2018年,在有關方面幫助下,斯那定主等村民辦起了民宿。2019年,斯那定主全家收入了近10萬元。坐在民宿的落地窗前,看著圣潔的雪山,斯那定主說:“日子真的變好了。”

 

“近年來,迪慶州7.2萬余名群眾擺脫了絕對貧困。”迪慶州扶貧辦副主任班瑪老家在香格里拉市尼西鄉(xiāng)幸福村,當年村民生病,要騎馬1個小時才能到鄉(xiāng)衛(wèi)生院。“現在家門前就是水泥路,不養(yǎng)騾馬,改為買摩托和汽車。”

 

“舉全州之力,緊扣‘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全面落實黨的政策,扎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產業(yè)就業(yè)扶貧、生態(tài)扶貧等九大工程。”迪慶州委書記王以志說,香格里拉、德欽、維西三縣市摘帽退出,貧困人口從2015年的74139人減少至1579人,貧困發(fā)生率從24.95%降至0.53%,147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迪慶藏區(qū)實現整州脫貧。

 

住安全穩(wěn)固的房屋、通水泥路、有穩(wěn)定的產業(yè)……像斯那定主等村民一樣,迪慶藏區(qū)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增強。王以志說,群眾揮別絕對貧困,共享發(fā)展成果,生活在明媚的陽光下,迪慶真正成了“吉祥如意的地方”。

 

德欽縣佛山鄉(xiāng)江坡村說打村村民斯那定主(中)和村民一起搬運建筑材料(3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飄揚起紅色的黨旗

 

“阿媽,你家去年享受多少補貼?”

 

“加起來1萬多元吧。”

 

村干部和此里卓瑪的對話聲清脆入耳。錢算清后此里卓瑪笑得合不攏嘴:沒想到政府在我們身上花了這么多錢。這是迪慶開展的主題教育活動中對比算賬的場景,讓群眾明白了惠在何處、福從何來。

 

“感恩服務隊”來幫春耕、黨員干部來指導如何種辣椒……“小時候苦??!哪有人管我們死活?,F在,黨中央惦記著我們,黨員幫著我們。”談話間,老人雙眼濕潤。

 

2017年5月,五境鄉(xiāng)脫貧戶格茸牽頭成立“感恩服務隊”,開展志愿活動,到田間地頭宣講各項惠民政策,引導群眾感黨恩、圖自強、謀發(fā)展。迪慶州委組織部部長王云松說,全州有60多支“感恩服務隊”,成員2400多人,他們結合自己生活變化來宣講黨的政策,幫扶貧困群眾發(fā)展生產、解決實際困難。

 

“感恩服務隊”只是發(fā)揮黨員作用舉措的代表。王以志說,迪慶州建立黨委牽頭、支部領頭、黨員帶頭的機制,實現黨建扶貧雙推進。

 

在維西縣葉枝鎮(zhèn)同樂達村,村口停放著一輛輛貨車、小汽車和摩托車,通往各家小路干凈整潔……這個昔日“看山愁、望水憂、談發(fā)展、皺眉頭”的貧困山寨變了容顏。

 

“有個好的黨組織,才有現在的變化。”村民和國強說,黨員干部帶頭發(fā)展產業(yè),依托專業(yè)合作社成立4個黨支部,走出“黨總支+支部+專業(yè)合作社+農戶+基地”的脫貧路子。

 

不僅如此,迪慶州在產業(yè)扶貧過程中也充分發(fā)揮黨員能人的帶動作用,將黨組織建設深度嵌入到產業(yè)發(fā)展中。香格里拉市副市長史麗平說,江邊等5個村建立5個產業(yè)黨支部,多層次打開產品銷路。“黨員致富帶頭人主攻農產品加工,開發(fā)出20余種農產品,帶動貧困群眾就業(yè)。”

 

在貴澳香格里拉園區(qū),技術人員(左)指導村民進行車厘子種植(3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迪慶州按照把黨員發(fā)展為致富帶頭人,把致富帶頭人發(fā)展成黨員,把黨員致富帶頭人發(fā)展為村組干部的思路,加強培養(yǎng)致富帶頭人,全州致富帶頭人有1173名。

 

王以志說,加強黨建引領,凝心聚力促攻堅,實施藏區(qū)黨建紅旗工程,讓黨旗飄揚在脫貧攻堅一線,飄揚在雪域高原。

 

端起綠色的生態(tài)飯碗

 

在維西縣塔城鎮(zhèn)滇金絲猴國家公園里,63歲的村民余小德要經常給滇金絲猴“送餐”,“猴子一聽到我的聲音、哨聲,就會從林子里出來。”余小德說,生態(tài)保護好了,猴子數量增加了,我們日子也越來越好了。

 

年輕時,砍樹、打獵是獲取收益的方式;現在,當護猴員、護林員保護山林,一樣有收益。余小德是眾多吃上生態(tài)保護飯的村民的代表

 

“守住綠水青山,迎來金山銀山。”迪慶州林草局局長張永明說,迪慶堅持生態(tài)立州,推動扶貧開發(fā)與生態(tài)保護相協調,脫貧增收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相促進,實現脫貧攻堅與生態(tài)保護的雙贏。

 

云南林草部門通過生態(tài)護林員隊伍建設和技能培訓,讓貧困群眾扛起生態(tài)保護職責,積極參與到林草法律法規(guī)宣傳、生態(tài)旅游服務等工作中,贏得了村民和社會的認可與尊重。

 

塔城鎮(zhèn)海尼村村民和勝貴以前在土地里刨食,無法擺脫貧困,孩子學費沒著落,生活看不到希望。成為生態(tài)護林員后,他的生活發(fā)生了較大改變。巡山護林、下地干活、參加林業(yè)技能培訓、參加公益活動……現在,和勝貴很忙。他說,盜獵、盜伐的違法行為沒了,火災火情也減少了,年護林收入近萬元,種的花椒、中藥材收入超萬元。

 

巡山、宣講、勸解,森林火災蟲災少了,盜伐盜獵少了……綠水青山得益于生態(tài)管護力度的增加。目前,迪慶州森林覆蓋率達76.58%。王以志說,迪慶州近1.7萬名貧困群眾實現生態(tài)轉身,基本每個貧困家庭有一個勞動力靠生態(tài)護林員崗位穩(wěn)定就業(yè),端起生態(tài)飯碗,摘掉窮帽子。

 

“以前,運物資靠人背馬馱、住煙熏火燎的木楞房;現在,山林保護好了、路通了、種藥材、蓋新房。”家在維西縣攀天閣鄉(xiāng)新樂村的傈僳族全國人大代表李金蓮說,大家臉上笑容也多了。

 

“如今,我們迎來新跨越:告別貧困!擺脫貧困跟吃蜂蜜一樣甜!”李金蓮說。(記者王長山 楊靜)

 

新華社

?
?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違規(guī)舉報 ]? [ 關閉窗口 ]

免責聲明:
本網站部分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yè)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
?

?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最新資訊
友情鏈接 >> 更多